中国能源巨变,发电量70年增长超2000倍!

2019-09-17 13:27:33 jinfangadmin1 51

金房暖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生产力水平的显著增强,我国能源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18年,能源生产总量达37.7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57.8倍,年均增长7.6%;其中,原煤产量达到36.8亿吨,比1949年增长114.0倍,年均增长7.1%;原油产量达到1.9亿吨,增长1574.9倍,年均增长11.3%;天然气产量达到1602.7亿立方米,增长22894.7倍,年均增长15.7%;发电量更是达到71117.7亿千瓦小时,增长1652.9倍,年均增长11.3%。

   9月4日,在“2019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现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清洁能源发展报告》,梳理70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情况。


金房暖通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魏秋利发布《中国清洁能源发展报告》


(一)装机容量增长超千倍

   1949年,我国电力装机仅有185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6万千瓦,占比8.8%;火电装机169万千瓦,占比达91.2%。而到2018年,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达189967万千瓦,比1949年增长1025.8倍,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已经达到40.7%;其中,水电装机容量为35226万千瓦,增长2200.6倍,占18.5%;火电装机容量为114367万千瓦,增长675.7倍,占60.2%(含生物质发电);核电装机为4466万千瓦,占2.4%;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18426万千瓦,占9.7%;并网太阳能发电达17463万千瓦,占9.2%;生物质发电装机1781万千瓦,占0.9%。

金房暖通

▲1949—2018年GDP和清洁能源装机变化

金房暖通

▲1949年我国能源电力装机占比

金房暖通

▲2018年我国能源电力装机占比


(二)发电量增长超2000倍

   1949年,我国全年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为7亿千瓦时,占16.3%;火电发电量为36亿千瓦时,占83.7%。而到2018年,我国全国发电量达到71117.7亿千瓦小时,比1949年增长1652.9倍,清洁能源电力发电量占比已经达到30.4%;其中,水电发电量12342.3亿千瓦时,增长1762.2倍,占17.4%;核电发电量为2943.6亿千瓦时,占4.1%;风电发电量3660亿千瓦时,占5.1%;光伏发电量1775亿千瓦时,占2.5%;生物质发电量906亿千瓦时,占1.3%;而在消费方面,2018年,我国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2.1%。


金房暖通

▲新安江水电站

   在之前的70年代,我国在西藏建设了第一座地热电厂——羊八井地热电厂,83年在兰州市榆中县建设了第一座光伏电站——园子岔乡光伏电站,86年在山东荣成市建设了第一座“商业示范性”风电场——马兰湾风电场;但是,这些电站的装机容量都太小,不足以撼动水电、火电的二元结构。

金房暖通

▲达坂城风场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拥有国。截至2018年末,我国的水电装机容量为35226万千瓦,全球第一;太阳能集热面积保有量近5亿平方米,全球第一;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18426万千瓦,全球第一;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为17463万千瓦,全球第一。

    装备制造能力上,截至2018年末,全球十大风力发电机制造商中,中国企业有5家;全球十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占据9家;全球十大太阳能电池片制造商中,中国企业占据8家。可以说,我国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举足轻重的存在。

    技术能力上,我国清洁能源技术也逐渐从弱到强,从追随到领先,成为全球技术创新领头羊。70年来,我国建设了全球最大的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设计制造了全球最先进的水电机组,研究开发了全球领先的核电技术,发展出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太阳能制造业。

金房暖通

▲长江三峡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2250万kW,年平均发电量:882亿kWh


   国际合作机遇成就了我国的光伏产业,也推动了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一)经济转型带来新机遇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为此,发展清洁能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和任务。

   2010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成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培育绿色环保产业,壮大绿色产业规模,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可见,清洁能源产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前景光明。

    在距离青海西宁150多公里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高原湛蓝的天空下,一片片光伏板整齐划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蓝色晶体追日抱阳,源源不断地转化着太阳能。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成为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

    利用太阳的能量点亮万家灯火的愿景已经实现。从柴达木的戈壁荒漠到河湟人家的林地平原,光热资源充沛的地方,一排排整齐的光伏发电板正将光热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清洁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青海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清洁示范就是生态示范,生态示范就是绿色发展示范。今年6月,《青海能源发展报告(2018)》发布。报告显示,青海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发电量占比、消纳占比居全国前列,清洁电力外送超过100亿千瓦时,创下连续216小时100%清洁电力供应新的世界纪录。

   2018年以来,青海将清洁能源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打好的“四张牌”之一,提出了打造青海“电力特区”的重大举措。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获批,“青电入豫”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建设,签订“青电送苏”“青电送鄂”框架协议,开工建设750千伏海南输变电工程……

    以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为重点,以100%清洁能源使用为目标,以重大产业和项目为突破口,青海能源项目2018年完成投资327亿元,较上年增长4%;成功开拓华东、华中、西南电力市场,首次实现电力净输出;电力直接交易规模扩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1.6亿元;精准实施光伏扶贫项目,覆盖全省39个县、1622个贫困村,惠及6.8万余贫困户。

    2018年,青海可再生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86.5%、86.2%,居全国前列,特别是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居全国第二;新能源装机达1229万千瓦,首次超过传统水电装机,其中,集中式光伏95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青海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40%。

    2017年,青海连续7天168小时实现全省100%清洁能源供电,打破了世界纪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2018年,青海再接再厉,连续9天216小时百分百依靠可再生能源供电。

    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地处“三江之源”的青海以生动实践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向人们展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广阔前景。今年年初,随着《青海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工作方案》的正式出台,青海贯彻落实中央重要部署的步履更加铿锵有力。


(二)科技发展形成新动力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技术、3D打印、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迅速,开始进入商业应用阶段,技术与产业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这为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想象空间。

    新材料技术提升光伏发电转换效率、提高风机的功率、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可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研发效率、提高产出、降低成本等等,新的科技可极大的改变清洁能源产业业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有效地提升了其市场空间,也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三)国际合作不确定性增加

    当前,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这给原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带来全所未有的冲击,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衰退风险;再者,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民族主义、恐怖主义交织给国际安全带来较大的风险,这些都对国际能源安全、能源合作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显然,这也对未来国际清洁能源的发展与合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能源技术开发与合作、能源市场开拓都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将为国际间的清洁能源合作特别是技术合作与交流带来负面影响与不确定性。

    回首前路,硕果累累;70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也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眺望前程,长路漫漫;当前,我国清洁能源产业面临历史发展机遇,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国清洁能源人必将牢记肩头使命,追逐心中梦想,追随新中国的脚步,沿着“一带一路”,继续爬山涉水、追风逐日,继续为新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挥洒汗水,再创辉煌。


公司简介
产品中心
工程案例
联系我们